close

用照片還原出半個世紀前的北京

從地鐵燈市口站C口出來,向右轉走進的那條金寶街,像是一道無形的分水嶺,把新老北京分隔開來。

越往裡走,周圍就越安靜。進瞭胡同,路越走越窄,再看不見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川流不息的車輛,耳邊凈是風吹楊樹葉的簌簌聲。

如果你第一次來這裡不開導航,很有可能錯過史傢胡同博物館。

而8月15日上午,這裡正進行著一場名為“回傢·舊影”園遊會的展覽,這是北京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與朝陽門街道辦事處共同主辦的“回傢”系列展覽中的第二展。

這次展覽共分四大板塊,分別是“街坊往事”“胡同古今”“京城舊影”與“遊園京夢”。前三板塊均在第八展廳展出,第四板塊是免費為社區居民拍攝復古老照片,並現場送給大傢。

接到邀請後,來自史傢社區的王淑芬阿姨早早就到瞭博物館,跟著其他29位來自史傢社區、演樂社區和朝西社區的居民一起,在工作人員帶領下,進入博物館多功能廳,觀看新老北京對比照片的展示視頻。這些來觀看展覽的居民,大部分都在60歲以上,年齡最大的已86歲。

背景音樂很有趣,是張伯宏的一首《北京土著》。朝陽門箭樓的黑白照片一出,三弦主打的前奏就緊跟而上,透著京韻大鼓所特有的節奏感和雀躍勁兒。

“拍攝位置:朝陽門。牌樓拍攝年代:1900年前後。資料提供: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一張張不同年代不同拍攝位置的老北京照片跳脫而出:1955年的東四南大街、1956年的朝內南小街北段、1961年的東四路口西北角、1993年的東單北大街……

這些跳轉著的黑白照片就像閃回咒一樣,瞬間擊中在座的居民,安靜的房間一下子像開啟瞭播放鍵一樣,討論聲不絕於耳。

“你看,那會兒我去這個地方時,它就是這樣的。”

看到當時位於東四南大街的北京市羊毛衫廠時,坐在第一排的兩位居民興奮地用手指著,“你看你看,那會兒的羊毛衫廠……”

就著居民們對五六十年前北京的集體回憶,歌裡也“適時”地飄出那股熟悉的京味兒:“豆腐腦一塊錢一碗/風聲中飄著京韻大鼓的小段/喝一碗豆汁就一個焦圈/青花瓷罐滾著麥芽糖的油渣/胡同口的小販串著冰糖葫蘆/旁邊的茶館擺著一張馬三立的相片……”

王淑芬看得認真。出生於1935年的她,對視頻裡的大多數照片的景象都有著清晰的印象。在這之中,最讓她記憶深刻的就是過去的大華電影院和隆福寺。

“和我丈夫處對象的時候,就經常去大華電影院看電影,都是些打仗的電影。對瞭,還有紅星(電影院),要是買不著大華的票就買紅星的票。台灣註冊商標查詢”王淑芬回憶。

一說起這些,王淑芬的話匣子就打開瞭,她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在第八展廳兩三平方米的照片墻上展覽的那張個人照,是新中國建立以前她表哥給她拍的,“我們傢當時是地主傢庭,所以在打土豪分田地的時候,爸媽怕我受刺激就把我送到大姨傢瞭。但等到過年的時候,爸媽還不接我回傢,我心裡就挺難受的。所以穿著新衣服拍照的時候,表情就顯得特不開心。”

拍照片時,王淑芬正值豆蔻年華,但第一次看到這張照片時,她已經80多歲瞭,“三哥跟我說,給你找出瞭一個寶貝,我一看,就是當時那張一寸照片。”

3次搬傢,3份工作,樁樁件件,王淑芬記得一清二楚。

“我18歲到中國歷史博物館上班,路東是食堂,路北是現在的國旗班的位置。午門上是我們歷史博物館的展廳,東西朝房。”

“ 大躍進 那年,我們在東單的麻線胡同參加演出,排瞭一個節目叫《大勢所趨》,講的是公私合營。”她邊說邊比劃。

那時候,馬路上“跑”著的是鐺鐺車(老北京對有軌電車的叫法——記者註),孩子們上著一學期學費2.5元的學,穿著哥哥姐姐替換下來的衣服,吃著0.25元一斤的帶魚。那也是個傢中沒什麼電器的年代,王淑芬至今還記得當時用兩三輛平板三輪車就搬傢瞭,“裝瞭一張床、一個寫字臺、兩把椅子、兩個大箱子和兩輛自行車。”而那兩輛自行車應該是傢裡最貴的東西瞭。說到這些,王淑芬握著扇子拍拍記者的胳膊,感慨頗深,“當時就是有那麼股勁兒熬過來。”

在王淑芬個人黑白照片上方,是兩年前她過生日時拍下的四世同堂全傢福。

距離王淑芬1957年搬到史傢社區,已經過去60年瞭。閑暇無事,她喜歡去附近的生活超市逛一逛,買各種食材做給傢人吃,沒事兒去後海散散步,到寺廟燒燒香,和鄰居話話傢常。這是她喜歡的胡同生活。

在第八展廳的照片墻上,講述著八組傢庭的時代記憶。

史傢社區和史傢胡同博物館共同承擔瞭收集記錄居民口述史與老照片的工作,成立瞭“老照片工作台灣商標註冊查詢坊”。借助這種形式,既幫助居民留存珍貴照片的電子版,又能邀請居民講述照片背後的故事。

在一張陶俊祥提供的1975年前後拍攝的照片下方,陶俊祥寫道:“這是我和朋友一起去北海劃船,當時唱著《讓我們蕩起雙槳》,船號是108,現在已經沒有這種木船瞭。”

而在盧師傅提供的照片集裡,既有長袍馬褂黑佈鞋,也有中山裝和背帶褲,建國後的照片背景則多是天安門城樓。

上世紀90年代以後,照片多為彩色的,掛歷上是打扮時髦的女性,傢門口停著永久牌二八自行車,女性開始流行燙發,黑白灰也不再是服裝顏色的主打。

看著別人的故事,想到的卻是自己傢。

人們一邊享受著現代化北京帶來的高效和便捷,一邊又心心念念腦海中的老北京。

滿北京城的地鐵和公交,不如前門那條有軌電車引人註目。2008年,“前門一號”“前門二號”有軌電車開進前門大街,是這樣的交通方式時隔半個世紀後的重現。它不隻是一種交通工具,更成瞭城市的文化符號。

可是對於曾經坐瞭四五年有軌電車的王淑芬來講,“早就坐夠瞭,現在白讓我坐我也不坐。”

新老北京就在這街頭巷尾、車水馬龍中穿插交錯。

館外是支付寶、微信的移動支付,館內是社區居民中氣十足的各色叫賣。


“冰激凌來雪花酪,好吃多給拉個主道,讓你喝來你就喝,冰糖玫瑰往裡頭擱,叫你嘗來你就嘗……”四位社區叫賣班的居民現場表演起來。

“小時候,每天從早到晚,都有此起彼伏的叫賣聲。現在,平房都被拆瞭,樓房越來越多,叫賣聲也就越來越難聽到瞭。”史傢社區叫賣組的馮勝剛說。

不隻是叫賣,還有更多東西停留在過去,不能找回。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趙建琳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17年08月24日

版)



(原標題:用照片還原出半個世申請註冊商標台中紀前的北京)



本文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UGI SPORTS|重機車靴|重機車靴推薦|重機專用車靴|重機防摔鞋|重機防摔鞋推薦|重機防摔鞋

AUGI SPORTS|augisports|racing boots|urban boots|motorcycle boots

arrow
arrow

    frd391h1b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